综合利用让秸秆成为“绿色秆”“黄金秆”
来源:饲料颗粒机 发布时间:2023-10-16 10:45:52
青海新闻网·大美青海客户端讯 十月的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镇,秋收后田野里的秸秆,在蓝天下依然满目金黄。秸秆打捆机、搂草机在田野里紧张作业,一捆捆成形的秸秆,被捡拾装车拉走,再也寻不见焚烧秸秆的滚滚浓烟。
“这是自走式方草打捆机,这个割台是我们后面加装的,因为留茬太高,所以要二次剪割。用这种改进之后的机子,对地里过长的秸秆再次剪割后,进行捡拾打捆。你们看,把原有机械改进了一下,现在这些麦草就完全收进来了。”在南门峡西山根村,互助佳华生态牧草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徐国成,指挥着村民将打捆后的秸秆装车。
“现在是秸秆收集的高峰期,只要不下雨,我们合作社3台打捆机,一天满载的线公顷)的作业量,大概能打2400个草捆,1吨大概有60个草捆,每个草捆在15到20公斤,一个捆子现在最高能卖20元钱。”徐国成说。
传统农业生产中,农作物秸秆的利用率很低,农民一般都采用焚烧的方式来处理农作物秸秆。但直接焚烧对空气质量导致非常严重危害,并威胁人的身体健康,还易引起火灾。秸秆焚烧也会破坏土壤结构,将土地中的有机养分、氮素等全部烧掉,造成土地水分蒸发,破坏土地的抗旱能力和保湿能力。
据了解,我省农作物秸秆产生量为259多万吨,可收集资源量为221多万吨,综合利用率80% ,是一笔不小的财富。从过去的一烧了之到现在的变废为宝,2019年全省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地区把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与生态环境保护、乡村振兴、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结合起来,构建起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长效机制,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20年全省试点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
“秸秆综合利用是青海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的内容之一,为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结合全省实际,各地农牧部门继续抓试点,重结合,推进秸秆综合利用工作。试点地区提倡增草减料,引进新技术新装备,提升秸秆收集机械化水平,提高秸秆离田率、收集率,减少秸秆长途运输,鼓励就近利用,通过微贮、氨化、青黄贮等技术持续提高饲料化利用,带领企业市场化利用秸秆。”省农业农村厅科技处副处长蒋海介绍。
作为我省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县之一,2019年以来,互助县共计投入资金543万元,用于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建设。
“以前秸杆综合利用在全省来说都是一个空白,无经验可循。试点县建设以来,在农业农村厅的全力支持下,我们通过不断调整和不断尝试,经过两年的努力,已在全县建立起了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收集网点30个,初步建成了农作物秸杆综合利用网络。建设了三个农作物秸杆收储运中心,实现了全县秸杆规模化收集和规模化储运。”互助县农业农村能源资源保护服务中心主任包铭泰介绍。
自秸秆综合利用项目实施以来,互助县依照国家项目和项目实施经营主体自筹部分资金及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相结合的方式,多方筹措资金,避免实施企业过多依赖国家项目资金,最大限度地扩大全县秸秆收集的专用机械保有量,让有效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培育壮大经营主体以市场化模式进行多种经营。
“我们将农民自己购买的设备和国家购机补贴结合起来,对购买机具的农民做必要的补助,农民自己投入的钱就大幅度减少了。”包铭泰说。
“我们这30个合作社,都是在县市场监督管理局注册、农业部门备案成立的,有一定规模和实力。国家给我们配套了一台秸秆收集方面高档的自走式方草捆打捆机,无偿使用,我们自己配套一台相应的设备。每个合作社每年都订了目标考核任务,听从县农业农村能源资源保护服务中心的统一调动,按照区域集中连片作业,防止出现遗漏。”互助县赞进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权守义告诉记者。
互助县农业资源较为丰富,有农户8.2万户,总播种面积90多万亩,年产秸秆理论资源量49.16万吨,可收集量约有43万吨,平均综合利用率70.19%。从以前对秸秆焚烧的围与堵,逐步引导到秸秆利用与发展的渠道上,互助县为农业面源污染的治理开辟了新的方向,不仅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还增加了农业的附加值。
“其实秸秆回收的利润挺大,平均1吨能挣1000元,纯利润也有300元左右。但现在主要困难是跟农户之间的沟通,再加上机械数量有限,很多秸秆就扔在地里,收不上来,很可惜。现在我们的做法是,把农户的秸秆收掉,再把地给农户翻掉,这样春耕时他们就不用翻地了,农户也高兴。现在西山根一社的我们已做完了,开始做四社的,赶明年4月份春播时,作业面积大概能有1万亩,可以收集秸秆草捆2000多吨,年还可以生产颗粒饲料150吨。”徐国成高兴的同时,也有些遗憾。
在包铭泰看来,只有少数的利润空间去吸引,就不可能有市场主体自主介入。“要想在最快的时间内将秸秆综合利用之路拓展开来,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与资金支持。同时,将扶持与经营主体的自我发展相结合,就能从根本上解决秸秆焚烧污染及二次利用的问题。”包铭泰说。
“我们通过培训村干部、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不仅让更多人认识到了秸秆焚烧带来的污染和危害,更为秸秆综合利用提供了建设性的建议。在全县逐步形成合理布局、多元化发展的秸秆产业格局。”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副局长付师民表示。
据了解,秸秆综合利用试点工作开展以来,各试点县结合实际,因地制宜,以用促禁,积极探索构建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长效机制。
西宁市湟中区通过发放宣传材料、悬挂宣传横幅、政策讲解、召开秸秆综合利用现场会、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工作等多种方式,宣传秸秆禁烧及综合利用工作。
2019年以来,湟中区在秋收开始至翌年春耕之前开展秸秆禁烧巡查工作,以“疏堵”相结合为原则,大力提倡秸秆禁烧,推动秸秆资源化有序利用。
互助县的农作物秸秆大多数都用在收集打捆,根据全县实际,互助县将秸秆利用主要侧重在饲料化和肥料化利用方面。今年,互助县为实施项目的合作社配置了秸秆粉碎机,将小麦秸秆和豆类秸杆一起加工成草粉,成为优质的饲料。还进行颗粒饲料的生产等,将秸秆饲料化利用;同时配置秸秆还田机,对秸秆进行粉碎还田,引导农民对秸秆进行肥料化利用,提高土壤肥力。
互助佳华生态牧草种植合作社的储运中心,已经打包的一捆捆秸杆整齐码放,秸秆制成的颗粒饲料正在场地中晾晒。
“这台设备是生产颗粒饲料的,这种草颗粒牛羊很喜欢吃,营养价值相当于黄草,便于储存,也方便食用。运输时也很方便,装车也能多装,运费也划得来。”徐国成说。
“互助县现有存栏牛4.5万头,羊22万只,生猪20万头,每头牛的草料日均消耗量为5公斤,一只羊消耗草料日均1.5公斤,每头猪日消耗草粉1公斤,这些牲畜每日的秸秆消耗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通过秸杆收集打捆,制造颗粒饲料,出售给养殖企业,或是养殖户自我收集与利用。这给咱们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秸秆饲料化利用空间。”包铭泰心里有一笔清晰的账。
王国英是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李二卜镇前庞村杨家湾社种养殖大户,种植了65亩的小麦、玉米,饲养了12头牛和120只羊。他和记者说,项目扶持他们家铡草揉丝机一台,将收集的玉米、小麦秸秆进行揉丝或铡短,饲喂牛羊,一年利用的秸秆达到70吨,年收入达到17.5万元。“这些秸秆确实是值钱,往年烧了太可惜了。”王国英感慨。
民和县核桃庄乡养殖大户马维青,有牛舍700多平方米,存栏牦牛100多头。马维青将牧区的牦牛购买运至当地进行育肥,利用冬季牧区青黄不接的时间差,获取经济利润,仅去年饲喂牦牛玉米秸秆就达200吨,年收入25万元。
民和县顺应“农畜联动、草畜结合,打造农区畜牧强县”的畜牧业发展的策略,明确农作物秸秆饲料化利用,发展绿色畜牧业,实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标。
“养殖户收集本人或其他农户种植的农作物秸秆,进行粉碎揉丝后饲喂牛羊,形成种植-养殖、种植-养殖-加工型的绿色有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这就是典型的循环经济,变废为宝,并具有简单易行、省功省时,便于长期保存,全年均衡供应饲喂等特点,既解决了冬季牲畜饲料缺乏等问题,又节省了饲料粮,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民和县农业农村和科技局局长付彦龙表示。
湟中区全区各类作物种植培养面积87.3万亩,农作物秸秆产生量23万吨左右,可收集利用秸秆资源量17万吨左右。全区利用机具购置补贴,稳步向秸秆综合利用专用机具倾斜。为便于管控作业质量,对参与项目设施的动力机械和秸秆捡拾打捆机械安装GPS智能检测设备,有效提升了秸秆综合利用机械化水平;重点支持合作社进行3万亩秸秆离田作业,实现经济效益264万元,补助标准为每亩20元。培育收储运体系,为小农户、种植大户提供服务,为秸秆的资源化利用,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有力支持。
“这两年,湟中区探索补齐绿色发展短板,提炼出符合实际的综合利用模式。一是机械化秸秆打捆离田,加工成饲料,用于畜禽养殖,畜禽粪便作为肥料还田,形成一条完整的生态循环系统。二是将秸秆粉碎还田,间接肥料化,消除农业面源污染。以小麦、油菜粉碎还田为重点,结合深松整地项目完成了9.32万亩秸秆深松粉碎还田作业。预计今年综合利用率在去年84.03%的基础上增加一个百分点,将突破85%。肥料化占比超过50%。”湟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
经过试点,我省坚持农用为主推进秸秆综合利用,考虑地理气候、种植结构和畜牧业发达的特点,确定饲料化利用是我省秸秆利用、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途径。
扶持秸秆青(黄)贮、颗粒饲料加工,保障畜牧养殖的饲料供给,促进种养结合,过腹还田,继续提高秸秆综合利用农机装备水平,推动秸秆机械化还田,进一步提升饲料化、肥料化综合利用率。充分的发挥社会化服务组织的作用,培育发展秸秆收储运等农村社会化服务组织,并将农机购置补贴、农业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等扶持措施与秸秆综合利用有机结合,形成政策合力,有效提升我省秸秆综合利用水平。
现在,秸秆综合利用在全省正逐步形成循环产业链条,把原本废弃的秸秆变成了保护生态环境的“绿色秆”、农户增收的“黄金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