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足秸秆综合利用大文章 ——记国家草原畜牧业装备工程技术探讨研究中心
来源:饲料颗粒机 发布时间:2023-12-01 18:11:33
当前,我国正处于自主创新的第五次浪潮中,经济发展引擎正从资源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这样的转型背景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提升公司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断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当前,我国正处于自主创新的第五次浪潮中,经济发展引擎正从资源驱动、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在这样的转型背景下,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确立。提升公司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不断强化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主体地位,是公司实现发展方式转型、增强发展后劲、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创新内蒙古《企业创新》专栏将持续关注本土企业成长发展,讲述本土创新创业故事。
国家草原畜牧业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简称中心)于2005年12月10日经国家科技部批准组建,依托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呼和浩特分院有限公司建设,是目前内蒙古获批的2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之一。中心成立以来,始终瞄准国内外草原畜牧业机械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实际的需求,持续开展草原保护与建设机械、饲草收获与加工机械、牧草种子收获与加工机械、牧区生产生活设施等工程技术的研究。尤其是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中心不断将自主研发的草原畜牧业机械创新成果成功应用在农作物秸秆的加工处理上,为促进秸秆加工处理向肥料化、饲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和燃料化转变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推动秸秆综合利用产业这篇“大文章”越做越漂亮。
秋收之后,巴彦淖尔市五原县农民李栓柱眼里,最值钱的宝贝就是家里的9YJS-2.2双刀轴秸秆切割揉碎方捆压捆机了,过去,由于没顺手的机械,当地很多农民总爱把玉米秸秆荒在地里,留着影响春耕,烧了污染空气,秸秆成了农民们秋收后的老大难问题。如今,李栓柱只要开着拖拉机在地里来回走几圈,秸秆就自动打成捆,像下鸡蛋一样在后面排的整整齐齐。“过去的机器,秸秆打捆效率低、机器易堵塞,破碎率低、草捆含土量大。现在这机器不但速度快,秸秆收拾得也干净。总的来说省时省力效果好!”李栓柱说。
李栓柱良好的使用感受背后,是中国农机院呼和浩特分院有限公司40余年深耕草原畜牧业装备的科研底蕴。从1976年第一代方草捆捡打捆机问世,到2000年第四代跨行式方草捆捡拾压捆机研发成功,在牧草收获机械研发方面,他们一直走在国内同行的前列。然而,上世纪末本世纪初,随着我们国家天然草原退化严重,人工种植草场收获机械装备呈现饱和状态,中国农机院呼和浩特分院有限公司面临着转型难关,如何将自身的科研优势与国家发展战略确定的新的产业方向紧密结合,成了摆在科研人员面前必须解答的方程。
2003年,国家环境保护总局颁布了《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明确要求为保护生态环境,禁止焚烧小麦、水稻、 玉米、薯类、油料、棉花、甘蔗和其他杂粮等农作物秸秆,各地政府开始陆续出台政策,鼓励、扶持开展秸秆综合利用。
“由于秸秆产量慢慢的变大,秸秆露天焚烧污染空气,甚至危害人体健康,国家对环境治理和秸秆的综合利用逐渐重视,专门增加了用于秸秆收获的购机补贴和作业补贴,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促进了秸秆打捆机械的发展。”中心副主任王强介绍,内蒙古作为我国玉米主产区,在秸秆综合利用方面有着广阔的市场,推动牧草收获机械技术在秸秆综合利用领域的研发与应用,正是企业的发展方向。
谋定而动,2012年,中心以水稻秸秆机械化收获为目标,通过改造、升级方草打捆机物料输送结构,成功研发出第一代秸秆打捆机,该机型独特的防缠绕悬臂式半轴螺旋输送装置,在当时系统地解决了我国不一样的地区的水稻秸秆收获难题。然而,这一机型在用于北方玉米秸秆捡拾方面,却出现了极大的不适应性。
“秸秆打捆机是具有中国特色的产品,国外基本上没有任何可以借鉴和参考的范本,只有通过不断地摸索改进,研发出适应不一样作物秸秆特点的机型,才能跟上市场需求。“中心研究一室副主任鲍志亮介绍,为了攻克玉米秸秆捡拾难题,研发人员对玉米秸秆的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通过大量的实验、改良,成功研制出玉米秸秆破节揉丝粉碎装置,继而推出了玉米秸秆捡拾方捆机,实现了对玉米秸秆切割揉丝、除尘清杂的一体机作业,提高了秸秆饲用化利用率。在此基础上,为越来越好的迎合市场需求,中心又针对单刀轴方捆机粉碎后的秸秆粉碎度不够,纤维太粗,只能喂牛,不能喂羊的难题进行了技术升级,最终推出了9YJS-2.2双刀轴秸秆切割揉碎方捆压捆机这一品牌机型。“经过研究改良,我们增加了一组刀轴,提高了秸秆的揉碎度,同时还加入了揉丝功能,把捡拾的秸秆打成丝状,在增加牛羊适口性的同时便于消化。”鲍志亮介绍,目前该机型市场销量已突破200台,销售金额达到3000多万元。
2018年4月,国家科技部基础研究司发布了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16年度报告,报告数据显示:2016年国家草原畜牧业装备工程中心最新研制的9YFQ-19型跨行式方草捆捡拾压捆机突破了捡拾喂入、防缠绕输送、致密成型、自动打结等关键技术,产品质量稳定,捡拾效率高,适用于小麦、水稻、玉米、芦苇、花生藤等农作物秸秆以及苜蓿草、天然草的捡拾打捆作业,市场占有率位于行业前列,具有较高的用户满意度和认知度,荣获“2016中国农机行业年度产品金奖”。
“这是对中心科学技术创新能力最客观的评价和肯定。”王强说,科技创新一直是企业发展的灵魂,特别是中心成立以来,始终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的创新理念,持续打造开拓创新、高效精干的专业技术人员人才队伍,并逐步形成了能够代表行业领域工程技术研究国家水平的科研力量。近年来,中心先后有多名个人和团队入选国家和自治区各类人才计划,其中,中心主任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万人计划),有4人荣获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称号,“牧草全程机械化收获关键装备产业创新人才团队”和“秸秆饲料化收贮装备研发创新人才团队”入选内蒙古自治区“草原英才”产业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在坚强的人才资源保障下,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及省部级等科研开发项目60余项,获得各级各类科学技术进步奖项34项;授权专利151项;发表科技论文200余篇。
与此同时,中心还以科技创新大力推动管理创新,围绕企业生产工厂建在离呼和浩特近2000公里,科研与生产无法及时对接,工作效率、生产质量无法保障的管理难题,中心创新地搭建了PDM协同设计系统,通过服务器专线,形成了联通研发与生产的协同设计制造平台,实现了中心和远在呼伦贝尔市工厂之间的研发与生产无缝对接及异地协同设计制造,有效促进科研与生产融合,提升了工作效率。“平台专线让所有问题很快解决,工厂和技术很好的结合起来,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确保了生产质量,也让研究人员的精力更多地投入到研发当中去。”王强说。
“市面上同类的农机品牌很多,但我们的产品以高质量、高效率吸引了更多关注,不仅农牧民使用,生物质能电厂、造纸厂和板材厂也大量订购使用。” 王强介绍,目前,中心已向企业成功推广辐射新技术50余项、新产品30余种,应用自主知识产权的“华德”品牌农机产品已行销我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其中,秸秆方捆机占全部产品销量的一半以上,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
“一流企业定标准、二流企业做品牌、三流企业做产品”,如今,在科技创新的有力支撑下,中国农机院呼和浩特分院有限公司逐步完成了从产品、到品牌、再到行业标准制定者的转变,目前,中心已参与完成畜牧机械、风力机械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制修订项目30多项。“我们经常参加各类展会,发现很多厂商贴着我们产品专供零部件的标签。” 中心主任说,这说明产品的市场认知度很高,也间接带动了农机零部件的标准化。表示,下一步,中心将继续推进农机装备产业转型升级,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聚焦关键、发力高端,加大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建设,丰富农机产品种类,提升农机产品质量,参与行业标准制定,为促进全国生态环境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提供更多清洁能源示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