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 牢记领袖嘱托 建功乡村振兴
来源:雷火电竞平台登录入口 发布时间:2023-12-01 18:14:53
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局性、历史性任务,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这一伟大工程对“革命老区”忻州尤其具备极其重大意义。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实践中,我市干部群众牢记领袖嘱托,撸起袖子加油干,在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上,接续奋斗,走出了产业兴旺、活力倍增、生态良好、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乡村振兴之路。在新的征程上,让我们奋发有为,进一步做好“组织”文章,强化乡村治理;做实“融合”文章,壮大乡村产业;做大“人才”文章,激发乡村活力;做优“生态”文章,优化人居环境;做亮“特色”文章,促进乡村文明,为乡村振兴伟业再立新功。今天,本报介绍偏关县窑头乡数字赋能推动乡村治理变“智”理、静乐县下王村“小庭院”助力“大振兴”、河曲县沙坪乡“一餐热饭”暖民心、繁峙县农发村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的成功经验,目的是宣传典型,以点带面,全面加快我市乡村振兴步伐。
学党课上“云端”、特色产品交易找“乡村e镇”、感受文化魅力到数字图书馆、解决农业生产问题有“智慧农业云平台”……近些年,偏关县窑头乡的村民们越来越“潮”,言谈之中充满了现代元素。
窑头乡地处偏关县东部,山高沟深,地理环境相对封闭,如今却成了全县的数智赋能乡村治理示范乡。让窑头乡打破“次元壁”,实现乡村治理新模式的是对数字化的“解锁”。近年来,偏关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考察调研山西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在窑头乡积极探索基层数字化治理新模式,将数字建设和基层治理深层次地融合,形成了基层治理“一张图”、数智乡村“一张网”,实现了群众少跑腿、数据多跑路,增强了基层治理的灵敏感知、快速分析、迅速处置能力,在数字乡村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推动乡村数字化建设以来,窑头乡采用“室联网”技术建立虚拟党员活动室,将传统党建“面对面”与智慧党建“键对键”有机结合起来,使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实现了把组织建在“云上”、把党员管在“线上”、把纪律严在“网上”,推动了党员学习教育进一步走深走实。同时,对876名农村党员实施分类别积分制管理,对42名党支部书记实施星级化管理,不断的提高党员管理上的水准,激发党员队伍活力。
偏关县在推动陈家营村数字化、智能化网格建设中,通过大数据智能分析比对,妥善分流处置,实现对全乡42个普通网格和69个“微网格”扁平化管理,极大提升了网格化服务治理效能,实现以院落“小平安”构筑全村“大平安”。
数字化建设还为农业发展插上了“数字翅膀”。偏关是典型的农业县,近年来通过充分的发挥偏关县数智乡村运营指挥中心、臻品区域公共品牌和乡村e镇公共服务中心为一体的优势,积极探索基层数字化治理新模式,搭建“数据共享、功能集成、扁平一体、运行高效、执行有力”的智慧平台,不断推动特色农业品牌出圈、出彩。特别是按照“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要求,以“重点在田、后劲在绿、出路在新”为目标,依托省级甜糯玉米种植加工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健康天下“马铃薯”“小米”绿色食品认证等资源优势,建立的产地直销MCN大数据服务平台,推进了技术、生产、经营全体系建设,帮助了农民增产增收。偏关县正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范俊鑫深有感受:“流通环节减少了,资金和时间成本节约了,企业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降低了,企业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红利。”
乡村数字化建设还在高效弥合城乡的“数字鸿沟”。窑头乡建成的数字图书馆,已接待和服务群众500余人次;臻品区域公共品牌平台的投入运营,实施数字非物质文化保护,通过VR技术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对全乡乃至全县非物质文化作品的线上展览;建成的教育、医疗、就业、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民生事业数字化平台,真正让群众的“急难愁盼”实现一“屏”观之、一“网”管之、一“键”服务。
乡村全面振兴,数字化改革是牵引力,更是加速度。偏关县窑头乡党委书记许德义表示,将以入选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为契机,整合现有平台资源和数据资源,丰富数字乡村建设的内涵与应用,以数字乡村建设助推产业提质、治理创新、民生服务高质量发展,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新篇章。(本报记者:郝永峰)
盛夏时节,走进下王村,在一个个整洁的乡村小庭院,一串串、一排排调配好的木耳菌棒,正在陆续“入住”刚刚建起的钢架种植大棚,被整整齐齐地悬挂于大棚内。在严格把控温度、湿度,以及光照等程序后,这些悬挂在半空中的木耳菌棒将长出一朵朵漂亮的木耳。今年,木耳产业将成为村里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利器,成为村民小庭院增收致富的“钱串子”。
近年来,下王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引进山东中启集团落地组建了禾舜农业公司,以特色菌类种植和羊肚菌菌苗研发为主,创新推出了“有突出贡献的公司+集体经济+农户”的发展模式,让群众在家门口就有了就业赚钱的机会。
村里充分整合农户房前屋后闲散土地、水域空间等资源,坚持“农户自愿、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的原则,按照“政府集中打造、农户分散管理、企业统一收购”的方式,以特色庭院经济示范为引领,根据真实的情况,鼓励和扶持有条件的农户采用立体吊挂方式种植黑木耳,进一步扩展庭院种植空间,提升“小种植”经济效益,实现“小庭院、好产业”。他们的做法是:由山东中启集团提供“包菌苗、包技术、包销路”的“三包”服务,为15户农户发放吊挂式黑木耳菌棒6万个,为21户农户发放平铺式黑木耳菌棒26250个,羊肚菌、黑木耳种植培养面积达到70余亩。64户农户热情参加开辟菜地10.2亩,发放黄瓜和西红柿蔬菜苗11112株、山楂果苗2500余株,海兰白鸡1418只、肉兔288只,发展采摘园20亩。
“现在每天看着自己的院子,越看越心迷。”村里的脱贫户梁俊田正在院里干活,他指着院子四周乐呵呵地说。老梁今年65岁,早些年外出当瓦工,靠辛勤打拼翻修了旧院、盖起五间大瓦房。“岁数大了,外出不好找营生了。今年开春听说村里要发展庭院经济,我就赶紧报名。”梁俊田说,现在铺院的青砖,菜畦的围栏,菜畦里种的西红柿苗、黄瓜苗,还有即将分到户的鸡苗,这些都是政府免费提供的。特别是南墙下种植木耳的大棚,最让他期待:“菌棒培育好就能移植过来了,一年能收入1万元”。以前乱堆乱放的院子现在整整齐齐,面貌焕然一新。梁俊田自己动手把三间旧东房也收拾出来,房檐下挂了几盏红灯笼,靠西墙搭好两间凉棚,安了两口大锅,“平时做做饭,秋收了就加工些西红柿酱”。
依托牛栏百年石窑洞资源,由村集体经济组织牵头成立了文旅康养公司,打造了牛栏特色民宿小镇,创新推出“美丽乡村+特色小镇+农户”的发展模式。先后支持农户利用庭院建立油坊、醋坊、豆腐坊、剪纸等一批特色加工作坊。目前,已先期打造西红柿酱传统加工小作坊,联合自媒体,以民宿小院为直播平台,通过视频引流,线上直播进行销售。
村里按照统一规划,按照突出田园乡土气息、民俗风情特色、产业体系多元的乡村旅游示范标准,发展农家乐、庭院烧烤等小餐饮5处,协同北京越野山西大队俱乐部同步开发了“牛栏小镇一日游线路”,让游客住农家窑洞、品农家土饭、赏小镇夜景、体验农耕文化,有效拓展了“庭院经济”增值增效空间,有力地促进了农户就业创业增收。
下王村有246户767人、非流动人口78户120人,该村紧紧抓住静乐县被确定为省级“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庭院经济示范县”契机,勇于先行先试,在自己发展壮大的同时,累计辐射带动周边村120余人就地就近就业,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其中15人实现稳定就业。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1.3万元,村集体生产经营性收入突破15万元。村内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达标,交通便利,环境良好,2022年获评农业农村部“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称号。(本报记者:聂艳英)
晌午时分,前麻地沟村的村委会大院开始热闹起来。82岁的丁彦清、张亮先老两口,与一个个上了年纪的留守村民,循着四溢的饭香,先后来到村里的老年餐厅。不一会儿,餐厅的四五张桌子就坐得满满当当。
热气腾腾的饭菜十分丰盛,猪肉烩菜、小炒肉,凉拌黄瓜等菜品色香味俱全,荤素搭配合理。有人就着菜嚼着花卷,有人端着碗吃着长长的刀削面,大伙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味道好!吃得舒服。”丁彦清竖起大拇指,为村里的餐厅点赞。
前麻地沟村是河曲县沙坪乡的一个半山村,山大沟深,村里户籍人口不到400人。不仅大半年轻人都外出务工,不少老人也陪着子女去了外地。余下二三十个像丁彦清一样的老人,子女不在身边,腿脚也不方便,一日三餐全靠自己做,时间长了,吃饭竟成了个麻烦事。2022年,河曲县委县政府投入750万元作为建设运营费用,在部分村内利用红白理事会、废旧学校等闲置场所,经过装潢改造,开设了面向60岁以上老人的餐厅,前麻地沟村成了县里的首批试点村。
被县委政府确定为“幸福养老餐厅”建设试点后,沙坪乡按照“就近、就便、利旧、集约”原则,通过整合盘活各村原有村卫生室、学校、日间照料中心等公共服务设施和存量资源,对部分老旧建筑、消防设施和老化部位做改造,在10个行政村建设了“幸福养老餐厅”。在服务设施上,10个餐厅面积均在100平方米以上,均设置独立厨房和独立餐厅,配置环保甲醇灶、消毒柜、冷藏柜、蒸汽柜、餐桌、餐具等。在运营模式上,餐厅采取乡政府监督指导、村集体自主运营、村内专人管理的方式开展老年人就餐服务。周边村民如有需要,也可来此就餐。“幸福养老餐厅”运行以来,日均用餐人数稳定在300人左右。
坚持规章指导,规范运行新机制。为进一步规范运行“幸福养老餐厅”,沙坪乡党委、政府从明确专人管理,选聘厨师录用,健全管理制度,定期公示财务等四个方面建章立制,接受群众监督。
坚持党建引领,高效提升新服务。沙坪乡党委、乡政乡府从三个方面提升“幸福养老餐厅”服务水平。一是发挥党员示范。老党员主动带头到“养老餐厅”用餐,年轻党员积极动员自家老人走进“养老餐厅”。二是配套“幸福菜园”。乡党委指导各村在餐厅附近开设“幸福菜园”,为餐厅提供自种、自摘的纯绿色食品,确保餐厅长期稳定运行。三是开展志愿服务。各村动员党员、干部建立村级志愿服务队,义务为村里行动不便老人送餐、带餐。乡党委、村“两委”积极试行志愿服务积分制,增强村内群众的向心力。
坚持善治为民,打造治理新阵地。该乡设立四个特色平台,将助餐服务功能拓展到矛盾调解、精神文明、文化娱乐等领域,促进基层治理能力逐步提升。一是设立“社情民意收集角”,通畅民生表达渠道。二是设立“文化娱乐活动室”,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设立“老年心灵抚慰所”,感悟精彩夕阳人生。四是设立“儿女敬老好平台”,弘扬优秀家风正气。
“幸福养老餐厅”运行以来,老年人子女事亲至孝,争先恐后为父母缴纳餐费,各村在“养老餐厅”设立“孝心榜”,在全社会形成推进“养老餐厅”稳定发展和敬老孝老的浓厚氛围。沙坪乡党委书记王瑞军满怀信心地表示,“‘幸福老年餐厅’和‘好邻居助老餐桌’试点,是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助力乡村振兴,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抓手。目前全乡初步实现了有需求行政村老年服务全覆盖的目标。‘一餐热饭’,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了老百姓的餐桌上,温暖了老人的心,也消除了子女们的后顾之忧。”(本报记者:王国梁)
走进繁峙县金山铺乡农发村,映入人们眼帘的是宽阔整洁的街道、独具特色的产业文化墙、错落有致的木耳种植基地、飞针走线的箱包加工车间、敞亮怡人的村级卫生室、洁净卫生的肉牛养殖场……
农发村党支部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认真组织党员干部学习贯彻习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论述,对标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市委、县委决策部署,把思想统一到上级党委政府的要求上来。在强农兴村育人才方面,该村注重从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从致富能手、农民工、大学毕业生中选拔村干部,借助繁峙县委“领头雁”培训活动,加快培养储备农村干部后备人才、技能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着力提高村“两委”班子和党员干部的乡村治理水平。与此同时,该村创新手段强治理,不断深化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实践,完善推广“一约四会”、积分制、清单制等务实管用的治理模式,健全完善“一村一警”“一村多网”“两队一会”等治理机制,切实化矛盾、保稳定、办实事、解心结,维护稳定有序、充满了许多活力的村风民风。
为了培育主导产业,夯实乡村振兴基础,农发村村委会带领干部群众多方调研考察,围绕产业“五有”目标和群众技能优势,制定了以肉牛养殖为主的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采取“合作社+公司+脱贫户”模式,多方争取上级补贴、帮扶资金、企业赞助等,全力发展肉牛养殖产业,先后帮助113户脱贫户购进能繁母牛244头,并配套了铡草机、饲料加工设施。同时,该村利用政府下拨的50万元资产性收益帮扶资金,以星旭养殖合作社为实施主体,购买能繁母牛50头,不论合作社是否盈利,入社脱贫户每户每年均可分红500元。目前,全村肉牛养殖量达到2350头,人均养牛2头,肉牛养殖已成为全村支柱产业。2022年,全村人均收入3万元。
农发村坚持三产融合,构建乡村产业全体系,致力于把村党支部打造成帮助农民致富、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以产业全面发展推动全村共同富裕。在发展光伏收益项目方面,投资33万元,利用村委会办公用房、学校、戏台屋顶设计安装50KW分布式光伏设备,每年可产生5.5万元收益,用于老弱病残群体的兜底帮扶以及设施维护保养、照明、绿化等村级公益支出。在就业帮扶方面,投资70万元创办箱包加工厂,每年带动87名非流动人口稳定就业,人均年工资2万元。同时,该村改革传统养殖模式,投资180万元分两期建设1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养殖小区,一期工程已开工建设,投产后可带动130户脱贫户每户年增收5000元,并实现人畜分离。该村持续拓展新型产业形态,新建4座香菇大棚,喜梅食用菌种植合作社每年交付村集体租金5万元;去年投资100万元实施了饲草青储池项目,实现了养殖业延链补链的目标。
2022年,农发村通过养殖小区、村级光伏电站、香菇大棚、木耳大棚和五台山活畜牧业有限公司等多种产业渠道,以入股分红等方式增加村级集体收入130.6万元。2022年,农发村荣获“山西省壮大集体经济先进村”荣誉称号。
农发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郝常喜和记者说:“近年来,我们村坚持走‘集体带动、村民参与、产业引领、党员带头’的产业高质量发展新路径,干部和党员亲身示范,鼓励村民以入股、打工、分红的方式参与到乡村振兴产业高质量发展中来,在村级集体经济增长的同时,村民收入也在逐步的提升。今后我们将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继续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断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本报记者:鲁明强)